Search

有人要我談談”媽寶男”。
.
只是我覺得既然要談,就來談”媽寶”比較不會有自說自...

  • Share this:

有人要我談談”媽寶男”。
.
只是我覺得既然要談,就來談”媽寶”比較不會有自說自話的嫌疑。因為媽寶真的不分男女,這年代有多少媽寶男,就有多少媽寶女。
.
談媽寶肯定離不開聊父母的”控制慾”。 控制本身不是貶義,如果一位母親或父親控制自己剛剛學步的孩子不要走到危險區域,這是謹慎與保護的表現,他們的控制是適度且必要的。而期待孩子長大成人可以脫離自己的保護實現自主的父母也會意識到,在子女能夠把握自己的生活時,都應該體面的退場,收回對孩子的控制權。所以法律有成年人的法定年齡,從那一刻起,你不再有監護人,你為自己的所有行為負責。但說真的,控制權的交接(孩子這裡可視作自主權的交接),在子女的青少年時期就會開始。
.
西方的文藝作品中,多源於古希臘神話的延伸,有一種常見的設定叫做「弒父情結」。從字面上解釋是作為「子」,完成對「父權爭奪」的過程。這個情結之所以重要到被反復運用,是因為它代表了我們每個人一生中必須要完成的「分離」。
.
亞理斯多德的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就是對老師柏拉圖的挑戰,體現的就是一種「精神上的弑父」。
.
所以「弒父情結」延伸至今,「父」在今天就不狹義地只指父親,更廣義地代表我們的「原生家庭」,代表父母對子女控制的權力。當這個需要切斷父母對子女的控制,形成「分離」的局面永遠沒能到來時,我們就永遠沒法過渡到真正的成年人,學會真正的獨當一面。
.
所以就會出現「媽寶男」,一個成年男性完全被自己的母親控制,甚至結了婚仍然如此。以致於和媽寶男結婚的女性都苦不堪言,對方的母親不僅對他們的婚姻生活處處干涉,媽寶男還因為不敢違抗母命而永遠站在母親那一邊,讓妻子活得像個局外人或第三者。
.
反之亦然,一個過度依賴原生家庭奉獻甚至給予的女人,也成就不了自己的家庭,更別說經營夫妻或者婚姻關係了。
.
回顧一下你的青春期吧。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對於母親或父親都是既愛又恨的。愛的是他們對自己的寵愛,恨的是他們對自己的管束與代溝。明智成熟的父母會知道,孩子的叛逆是正常的現象(他們也經歷過)。孩子對於父母親的愛,維繫了他們之間的關係;而那點恨,恰恰是促使我們獨立的慾望(掙脫束縛)。
.
但操控型的父母,會阻礙孩子的獨立慾望,他們用自己的喜惡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維持自己對子女的掌控,讓孩子獨立自主的那天無限延遲。於是子女成年後,對自我身份的認知是模糊的,不僅很難真正視自己為獨立的個體,甚至很難區分這是自己的感受?還是父母的需求?對自我的評價會與父母的標準綁定在一起,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長久缺乏自我訓練,養成依賴習慣,也就所幸聽從父母的安排。
.
媽寶們長期處於父母親的壓制手段下,也就以為這就是一切了。中國人還有一個「孝道」的牌坊壓在頭頂上,是控制型父母動不動就拿出來的家法。孩子怕背上不孝的輿論譴責,也就不敢奪回自己人生的控制權。
.
我還聽過一個說法。媽寶男們在妻子與母親出現矛盾時,由於不能違抗母命背上不孝的罪名,他們會將憤怒轉移到妻子身上,讓妻子充當那個「壞媽媽」。但他們意識不到的是,自己原本就有天生的叛逆,討厭母親控制的那種憤怒一直都在,只是以另一種方式發洩在另一個女人身上,而那個人肯定是自己的妻子,尤其當妻子又特別愛管他時,那個憤怒的反彈更是大。
.
其實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最該完成的就是對原生家庭的「分離」儀式。離開父母的羽翼,獨自在人生中做出決斷,扛起責任,承擔代價,真正獨立於世。而健康的夫妻關係也不是把對方當兒子或公主,是當個獨立的人看待。
.
/ 天啊我好像不小心寫了篇媽寶論文
/ 這樣可以拿到證書嗎?
.
#katesmurmur


Tags:

About author
看起來很物質其實很文藝的我,擅長從衣著配件反映自身的思想與價值。跟著我一起將女人心事、生命本事巧妙融合在時尚趨勢裡吧~
台灣人在北京,造型師 / 時尚部落客 /作家。著有《時尚,只是女人的態度》、《生為自己我很開心》、《網紅們》
View all posts